在现代医学领域,介入技术作为依托影像诊断学兴起的新兴学科,正以其精准性与高效性重塑疾病诊疗格局。然而,这项技术依赖于射线透视和造影引导,具有曝光剂量大、手术时间长、床边操作多的特点,使得施术医师与患者长期面临射线累积辐射的潜在风险。研究数据显示,介入技术工作者的年受照剂量可达同期对照放射工作人员的数十倍,辐射防护已成为介入诊疗领域的核心议题。
介入诊疗中的辐射防护
三大黄金原则
在医疗放射防护领域,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是公认的三大基本原则:[1]
1、时间防护原则
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优化操作流程,将非必要步骤(如患者准备、物品药品准备)安排在非曝光时段进行,以及拉长两次照射的间隔,能有效减少吸收剂量。
2、距离防护原则
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剂量率随距离的增加而急剧衰减(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降至约1/4)。合理规划手术物品布局,方便取用,并在条件允许时尽量远离辐射源,是减少不必要暴露的有效手段。
3、屏蔽防护原则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物理防护方式。管理者需为导管室医护人员配备齐全、合规的防护设备,而医护人员自身也必须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些设备,切勿因嫌麻烦而忽视防护。这三个原则需根据手术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综合调节,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无铅轻质防护装备的
技术革新与临床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由俄罗斯工程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双外籍院士晏敏皓领衔的科研团队,联合中红医疗旗下的中红恒保,成功研发出颠覆传统的无铅轻质介入辐射防护手套。该产品突破铅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纳米级防辐射复合材料配方,在保持防辐射指数远超国标的同时,实现了材质的轻量化与触感的柔化升级。
晏敏皓
双外籍院士、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退役工程技术开发实验室副主任、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修复材料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特种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于新型无铅电离辐射防护材料与装备的国产化替代与产业化落地,致力于带动辐射防护行业的技术革新。
麦迪斯医用射线防护手套:
科技赋能的临床解决方案
防护装备的革新,是落实屏蔽防护原则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对于需要精细操作的手部防护,传统笨重的铅手套往往影响操作灵活性和舒适度,降低防护依从性。中红恒保旗下品牌麦迪斯(Medispo)医用射线防护手套正为这一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仿生学设计体系:
独特的指尖纹理与防滑工艺处理,使干/湿态物品抓握力提升40%,确保精密器械操作的稳定性。
强化防护结构:
通过特殊工艺配方,耐穿刺性能较普通外科手套提高30%,构建双重安全屏障。
仿生学设计体系:
优质天然乳胶基底赋予手套卓越弹性,弯型麻面无粉设计实现 "无感穿戴",长时间操作仍保持指尖灵敏度。
从理论到实践:
防护理念的全链条升级
当三大防护原则遇上创新防护装备,介入诊疗的辐射防护体系正迎来范式变革。麦迪斯(Medispo)医用射线防护手套问世,不仅体现了屏蔽防护材料技术的重大进步——成功实现无铅化、轻量化,更通过优化人体工学设计(如防滑纹理、弯型设计)和提升基础防护性能(耐穿刺),解决了介入医生在操作灵活性与防护效能之间的长期矛盾,大大提升了防护装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依从性。
在介入技术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守护医者的职业健康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基石。严格遵守放射防护三原则是根本,而高性能、人性化防护装备的应用则是提升防护效能、保障手术安全与效率的强力支撑。选择如上述先进的介入防护手套,正是将屏蔽防护原则落实到操作末梢,为介入领域的医者构筑起一道坚实而舒适的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浅谈X线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1996,3(2):72-73.[5] 严景恩,罗香国,张伟国.如何做好介入手术中的放射防护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5):428-431.